數位化轉型的推力下,許多組織已經無法用傳統靠個人魅力的特質學派來推動領導,也很難用行為學派的演繹來影響組織,因為領導力其實是領導者與追隨者兩造雙方都需要具備的對偶能力,部屬學習如何領導上司,上司學習如何領導部屬。而傳統的組織架構與訊息傳達方法,讓組織的上下從屬結構,將領導視為是一種僵化沒有彈性的訊息傳遞過程,往往形成由上而下,由老而少的訊息傳遞。
年輕進入職場的個體,由於他們原生於訊息透明且訊息量大的數位時代,因此相較於較年長的個體,年輕個體自我意識較為強大,這當然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,例如他們可以選擇不成家,因此生活固定成本可能相較必須成家的個體而言來的低;他們可以選擇勤奮工作三年,然後休息一年,然後再回來找機會進入職場;他們也可能盡量能自己當個體戶接單,就不進入組織內謀職等....
因此,數位化轉型的產業必須面對組織根本性的改變,而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的關係也必須被重新檢視與定義。數位化轉型下的領導者不能再像過去的領導者一樣,要求部屬為他服務,而是必須清楚的給予每個組織成員一個明確的訊息,告訴群體成員們為了達成的共同目標而分工服務。
如何讓每個組織成員都知道共同目標,並組織願意為此共同目標而投入的成員,可能有幾個方法可供參考:
一、致力於增長,少聚焦於糾錯。
二、注重結果驅動,減少沒有結果的耗損。
三、願意聆聽與記錄。
四、用行動來協同合作,不是透過講理來指揮發落。
五、懂得欣賞長處,善用成員長處。
因此,若要定義面對高度不確定性下的領導力,應該是領導者與追隨者兩造雙方都需要具備的對偶能力,而形成的對偶關係,部屬學習如何領導上司,而上司也同時需要對應如何領導部屬。這樣的組織型態才會有彈性,在面對劇變之下,你的組織可以柔弱,也可以堅強。
#Evolving_Intelligence